「全切要吃一輩子的甲狀腺素(昂特欣),你能接受嗎?」
「如果可以,當然希望保留自己的器官與天然甲狀腺素分泌。」
「就算只切一半,剩下的甲狀腺素若分泌不足,還是要吃甲狀腺補充…」
「聽說有人吃昂特欣會產生副作用,那我會嗎?究竟吃多少劑量才夠用?」
「全切是一勞永逸?還是過度醫療?可只有全切,才能做放射碘治療去捕殺癌細胞啊~」
「萬一沒全切,復發開第二次刀的手術難度與身心再修復,我能接受嗎?」
………
相信以上這是許多甲狀腺惡性結節(甲狀腺癌)病友心中很難抉擇的大哉問!所有的決定,都承載著一體兩面的好與壞,基因也創造了個體特異性,醫學上的機會與風險,從來都沒有標準解答。那麼病人到底要怎麼決定?還是醫生說了算?大嬸分享我的抉擇思考點,提供各位做參考~
因個性偏理性邏輯分析,不太可能聽了一位醫生說什麼就趕緊下決定,何況是切除器官這等大事,一旦決定後,就起手無回、沒法吃後悔藥了!在評估外科切除手術時,我一共看了四家醫院、五位醫生,而每位醫生的評估結果皆表示:「你的狀況是有條件能選擇右側半切就好,但也可選擇全切。」
這樣五五波尷尬不明的狀態,更令人難以抉擇啊~😔後面看到台大陳坤源醫生時,我直接表達我的為難之處,再次詢問:「如果一定硬要去選擇,你會建議我怎麼選?」陳醫師說:「建議全切!」
陳坤源醫師在甲狀腺切除手術上的專業權威性,當然給了我一個指引的方向,但我還是沒法在診間看診幾分鐘內立刻做出全切的決定。所幸當時巧遇一女病友,她十分推薦我去看鄭凱倫醫師《甲狀腺結節健康大解密》這本書,或許能找到解答。果不然,大嬸真的在P186找到了最後支持我做出決定的力量!
鄭凱倫醫師表示,惡性結節開刀方式的決定因素,可依照三大要素去決定:
- 腫瘤大小
- 是否侵犯周邊組織
- 淋巴結有無轉移
▶️重點結論:
若乳突癌腫瘤小於1公分+完全包覆在甲狀腺內+術前無淋巴轉移,三者全符合,即所謂的低危險微小甲狀腺乳突癌,可考慮單側切除(也就是你的贏面會比較大)。
大嬸的病灶狀況是,右側惡性結節1.8cm,雖然只有單一顆並無多發性結節,但超音波影像顯示我的腫瘤是「凸的長」。也就是我的腫瘤,是頂著甲狀腺表層包膜凸著長(詳見超音波圖)。
你可以試著去這樣想像…腫瘤如果就像蛋黃,蛋黃(腫瘤)是不是都會有一層薄膜兜著它才不會散黃?當你的腫瘤(蛋黃)被蛋白(就是你的甲狀腺組織)包裹在正中間生長的話,那麼癌細胞跑出來(就是散黃)的機率,是不是相對會比較低?
但如果蛋黃是頂著蛋白的上緣去生長,兩層薄膜會十分貼緊壓迫(也就是腫瘤明顯破壞正常甲狀腺包膜),且蛋黃(腫瘤)沒被蛋白(甲狀腺)四面包裹完整保護好,當然蛋黃裡面的細胞(癌細胞),會跑出來轉移到其他地方的機率自然比較高。嗯~大嬸已盡力用我能理解的方式,去解釋複雜的醫學知識了🤣如有詮釋偏差之處,還請醫護專業人員不吝指教~
👉大嬸自我評估我的腫瘤生長條件優勢&劣勢,如下所示:
【優勢】
⭕對側甲狀腺無疑似結節(僅右側單一一顆惡性結節)
⭕無明顯淋巴結異常(中央或外側淋巴結無變大或內部結構異常)
【劣勢】
❌腫瘤大小,是大於等於1公分,小於等於4公分
❌腫瘤位置,頂著甲狀腺包膜生長,不確定是否有侵犯周邊組織或轉移
>>結論:
基於我的腫瘤大小&腫瘤位置的劣勢,不符合鄭凱倫醫師提出來的三大要素,加上我真沒把握是否有轉移(畢竟凸著長風險高),再加上我希望能做放射碘I-131治療,盡可能去捕殺逃出去的頑皮癌細胞,並有效做後續的追蹤治療,在多方考量下,最後選擇甲狀腺全切除!
大嬸認為,選擇的本身就是一場豪賭,每個人的條件狀態與風險接受度都不同,上手術台前多蒐集情資並與你的主治醫師討論,找出你能接受的方案,盡可能去增加你的贏面,畢竟最後手術同意書也是你自願簽下的,如果事前不去慎思評估,萬一日後有醫療糾紛產生法律訴訟,那不是傷身又傷心?
祝福大家:
審慎抉擇,起手無回,願賭服輸~
👉後記(大嬸的後怕):
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的病理報告顯示,原本看似乾淨沒長任何東西的左側甲狀腺,檢驗出來【左側&狹部】皆有癌細胞存在!!! 意思就是,腫瘤只是尚未生長出實質形體,但上面早已灑滿癌細胞的種子... 看到報告結果,大嬸不由自主地頭皮發麻、感到後怕…阿不就好在當時選擇正確了?Thanks God!!! 🙏